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苏教版九年级政治说课稿-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说课稿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06 16:40:26


说课稿是老师说课过程的一个记录,对大家来说说课稿在学习中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大家知道老师讲课中的重点知识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苏教版九年级政治说课稿-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说课稿,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致力于建树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理解和确认在现阶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明确当代青年应当承担的历史性社会责任。

3、了解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4、确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途径。

逻辑结构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九年级、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最后一课。

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本课学习的结束,同学们九年级的学习生活也将要结束,从此走向新的生活。

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引导同学们及早做好迈进人生发展新阶段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本课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和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道理,从而明确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需要立志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才能有所作为。

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包括“我的理想和选择”这一课外实践活动的进行,都应该坚持以相关事实材料说话,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阅历、生活体验和认知规律要求,在广泛采集资料并精心设计材料载体、问题情境和切入角度的基础上,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思考之中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就具体内容而言,本课的结构也分三块叙述。

第一框题 理想伴我成长

【教学目标】

1、理解树立远大理想和确认肩负历史使命的必要性,明确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

2、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认识人人需要为理想而奋斗,需要正确处理最高理想、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内容分析】

这个板块包括“树立远大理想”和“面向未来说使命”两个栏目。

“树立远大理想”栏目的主题,是要在明确人生不可能没有理想的前提下,认识树立崇高理想对于青年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深远意义。教材为此设置了交流活动,要求引导学生以九年级2班关于“为了实现明天的理想,今天怎么办”主题班会参与者的角色,发表各自对于理想的看法;进而由此明确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人类最高理想的内容,以及感悟建树远大理想的深远意义和激励作用。与此同时,还要了解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面向未来说使命”栏目的主题,是要引导学生在确认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基础上,认识人人需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以及有志有为青年应该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道理。教材为此要求组织学生结合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体会,感悟对青年一代所肩负历史使命的认识。

【问题提示】

1、探究:假如我参与了九年级(2)班的主题班会讨论,我对理想有什么看法?(见教材P.149)

为有效组织这样的探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有志有为的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其实,“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本身也是一种理想,不过是一种相当平庸的理想。当然,这些道理,应该尽可能设计情境引导学生“领悟”,而不是简单地“告诉”。

2、感悟: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有什么激励作用?(见教材P.150)

引领学生实现这样的感悟,要注意设置情境,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使之领悟这样的道理:目标激励产生动力,社会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以及有志有为青年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等。

3、感悟:(1)列举为理想而奋斗的代表人物及其典型事迹。(2)结合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体会,谈谈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见教材P.151)

关于这里的代表人物,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类优秀分子,但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自己所熟悉和能够理解的有关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关于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打算,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共同理想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己的有关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思考和交流,不要满足于说大话、空话和套话。

第二框题 艰苦奋斗 走向成功

【教学目标】

1、了解: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要靠艰苦奋斗才有可能。

2、明确: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社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可靠保障。

3、确认: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内容分析】

本框题也设置了两个栏目:“继承艰苦创业传统”和“艰苦奋斗从小做起”。

“继承艰苦创业传统”栏目由介绍艰苦卓绝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切入,要求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坚持艰苦奋斗的优秀典型,以及相关的精辟名言,以期感悟事业成功与艰苦奋斗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而由中央领导同志的号召入手,引领学生准确理解艰苦奋斗的深刻涵义和现实意义。

“艰苦奋斗从小做起”栏目首先组织学生就当今社会常见现象进行探究活动,力图引导学生对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有所认识,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仍然存在的贫困学生的情况交流各自的感受,进而就将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之后是否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问题进行探究,希望由此使得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和重要性,从而引领学生充分明确承担历史重任需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道理。

【问题提示】

1、交流:(1)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坚持艰苦奋斗的优秀典型。说说我所敬佩的代表人物的事迹。(2)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强调艰苦奋斗的精辟名言。列举我最喜欢的名言。(见教材P.153)

组织这样的活动,教师应该事先有所准备,选取一二适当作出示范。比如:从战争年代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到建设时期的两代“铁人’的故事,到近年来宣传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等,都是坚持艰苦奋斗的典型;精辟名言则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然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和理解的情况,让学生分组小范围讨论后推举代表口头或者书面交流。

2、探究:(1)李川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找一找自己身边的不良消费行为,对此应如何克服和避免?(见教材P.154)

由于中国一些家长甚至是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溺爱,教材列举的李川这样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教师要在事先注意发现和搜集类似典型实例,在注意不伤害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自我意识和认识有关不良行为的危害,以及自立自强的必要和重要性,相机予以必要的疏导和引导。

3、交流: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见教材P.154)

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也很不平衡,因此,在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贫困学生并不少见。教师应该注意事先掌握有关情况,特别是要着力保护有关学生的自尊心,注意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确保不致于偏离主题。

4、探究:到21世纪中叶,我们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那时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为什么?(见教材P.155)

对于这样的问题,理论上似乎没有探讨的价值,因为是非好像已经很清楚。但是在实际上,现在就有不少人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早已丢掉了这个优良传统。因此,进行这个探究活动,应该说是很有意义。关键是要善于联系成功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说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和重要性。

第三框题 世界因我而精彩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人才的涵义,从而实现对成才的全面认识。

2、及早了解成才之路上的各种可能,并相应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以期在心理上积极适应社会。

3、注意认识各种职业存在的必要性与相互关联性,培养尊重各种职业工作者的态度,

4、明确道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同层次人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内容分析】

本框题以学好本领、立志成才,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为主题,由三个小栏目组成。

“交流成才目标”栏目基于现代化进程需要人才接力的事实,要求学生结合对华演事迹的了解,就各自得到的启示、未来成才目标和打算进行交流,并启发学生注意明确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因而需要准确理解人才的涵义,从而实现对成才的全面认识。

“漫谈成才之路”栏目的主题,是引导学生明确成才之路的艰辛,要求学生结合对张立勇成功原因的探究,认识未来的成功要靠今天脚踏实地奋斗的道理,启发他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有正面现实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因为,只有及早应对,才可能始终在生活中微笑!

“畅想自己的未来”栏目,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就自身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究;其后组织学生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职业等级观念问题,交流并剖析各自的认识;同时还就作为应届毕业的初中生所面临的填报志愿问题略作分析,指出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还是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都要合理填报志愿。三层意思的核心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同层次人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

【问题提示】

1、交流:(1)华演的事迹对于我们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有何启示?(2)谈谈自己成才的目标和打算。(见教材P.156)

组织这个交流活动,需要准确认识华演的成功之路,在于勤勉好学、善于思考和坚持不懈,并引导学生贴近自己的实际设计成才目标,致力于从现在做起,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2、探究:张立勇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见教材P.157)

组织指导这样的探究,要注意到青年学生往往容易陷于盲目乐观和对现实生活过于理想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张立勇艰辛的探索之路,理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道理,充分认识走上社会之后遭遇种种挫折的可能,由此对自己的成才之路设计做好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3、探究: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青少年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见教材P.158)

我们的人生之路如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这是进行这个探究活动之先需要认识和理解的。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情况下,确实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由于人才竞争环境也会因此而更为激烈,对于我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4、交流:有人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人则说,“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见教材P.158)

关于这个方面的情况,既要认识到国家需要各类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又要注意当今社会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所以,进行这个交流活动本身,就是全面准确和充分认识社会现实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作为九年级、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最后一课,教学目标是要引领学生明确,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社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可靠保障,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为此,在开始本课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并与学生共同搜集整理与课文内容教学要求相关的我国国情资料,特别是我们党率领人民致力于实现远大理想、坚持艰苦奋斗的史实,我国现阶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以及与上述主题直接相关的信息和典型人物及其事迹材料。

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应该坚持以相关事实材料说话,注意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阅历、生活体验和认知规律要求,在广泛采集资料并精心设计材料载体、问题情境和切入角度的基础上,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思考之中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空话、套话,特别是对最高理想问题,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及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问题等,不宜作过多的论述和深入的阐述,只要就教材说到的程度作一般性的概括说明即可,要让学生明确: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2、就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了解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只有实现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打好思想基础;三是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是确认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五是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第一框题“理想伴我成长”的教学,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各个层次的成功人士为追求崇高理想,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事迹,明确人生不能没有理想,确认有志有为青年应该以积极有效参与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为己任,并为此而建树远大理想。同时,对理想的涵义及内容分类、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以及人类最高理想及其与我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关系等知识也应有所了解。

关于第二框题“艰苦奋斗,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坚持艰苦创业优良传统,以及我们党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与革命精神的光辉历史和一贯要求,了解古往今来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并结合分析现实生活中同时存在的高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与贫困学生刻苦求学的努力等现象,由此认识继承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并注意从小、从现在做起的必要性。要注意提醒学生:人人需要树立远大理想,时时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第三框题“世界因我而精彩”的内容处理,首先应注意了解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接力的现实要求,以及各类相关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引导认识人人可以成才;同时结合相关典型实例认识和理解成才之路的艰辛,在确认学好本领、立志成才,以今天踏实奋斗换取未来成功等坚定信念的基础上,建树时代要求的应有的竞争意识;最后要着力宣传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民族复兴需要不同层次人才等道理,联系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和青年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确认,每个人都可以为报效祖国而有所作为,有志青年应该也能够在人生发展道路上大有作为。尽管绝大多数初中生都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但是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特别是认识各种职业的必要性与相互关联性,培养尊重各种职业工作者的态度,也应是帮助他们在心理上积极适应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应注意,应届初中毕业生,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还是进入其他学校,都要面临合理填报志愿的问题。就此的思考不外乎这样几点:虚心接受各方指导,充分了解招生信息,认真衡量自身实际,慎重填好第一志愿,仔细推敲志愿梯度。对于那些填报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还有一个专业选择的问题。要合理地选择专业,一方面要收集有关的专业信息,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可以通过有关的量表进行自测)。

3、“我的理想和选择”这一课外实践活动,是针对课程标准内容中有关共同理想、艰苦奋斗的内容而设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选择,都愿意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不同人有不同的理想,也有不同的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组织指导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和引领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自觉理解、接受、树立和实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并愿意为此而注意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引导引领学生,注意紧扣学习榜样、树立理想,领悟使命、明确责任,严格要求、自觉成才的主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途径方法,广泛搜集和充分了解相关史实和各类典型,并有效联系社会进步和自身成长道路的实际,以“我的理想和选择”为题,通过主题班会、小论文写作等形式,交流探讨为实现理想应该如何努力。一定要有效指导学生,自主策划,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推动每个学生自觉发挥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加以正确引导,坚持价值导向。

4、关于本课的学习评价,一是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前根据要求搜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以及课后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活动的表现,就学习本课应该初步形成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树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理解和确认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理解等方面的素质情况,分别做出描述性的评价,同时就此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报告认识与行为的进步,并做好记录;二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建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当代青年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了解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途径等问题组织对话、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并注意学生事先预习和搜集材料情况,根据各位同学的表现分别记分,注意发现主动参与并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其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之后的代表所获得的成绩,作为该组所有同学的成绩;三十要相机组织学生就本课安排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成果交流,邀请社区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并就学生展示的成果打分,及时布置能够体现本课教学目标要求的书面作业,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社区和家长代表打分情况,检测并记录学生在预定多维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情况。其中小组代表的成绩运用方法同上。

教学片断

树立远大理想

听说过夸父逐日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为我们了解历史、认识人生,会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议论之中给予解说,同时出示投影,也可以展示有关神话图片——夸父逐日的故事):

——以科学眼光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可以发现,社会发展实际上就是人们不断为实现新的理想而奋斗前行的过程。谁能够说说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故事?

(师生议论之中出示关于“大同世界”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投影)

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理想的形成,既是数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无数代人们认识发展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由此引发了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终身的不懈努力。

事实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成功人士,无不是为一定理想而奋斗。请你列举。

(师生议论之中说明有关事实与道理)为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以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为实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理想而奋斗,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比如李冰父子、詹天佑、王安石、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李四光、钱学森……

结合教材p.149楷体字资料介绍周恩来事迹:

当然,不同人对于理想会有不同见解。请以教材P.149介绍的九年级(2)班主题班会参与者的身份,说说对理想的看法。(师生议论之中说明)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有志有为的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其实,“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本身也是一种理想,不过是一种相当平庸的理想。

(结合教材P.149-150的有关内容说明)理想的涵义。理想的内容。理想在学习、生活共同体(一定集体组织)中的凝聚力作用。

请说说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涵义,以及这个共同理想对自己成长发展的激励作用。

(师生议论之中说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涵义。这个共同理想是我国数千年发展的结果,也是无数代人们认识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由此引发了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终身的不懈努力。

(结合教材P.150-151有关内容说明)崇高理想的作用。青年人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我们在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预习要求:搜集各种图文资料,展现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搜集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为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而奋斗的事迹;巩固性作业: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说明我在新时期应该做些什么。

【点评】这个教学过程的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确认人生不可能没有理想、有志有为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的道理。为此,上述教学片断结合人类追求理想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名人伟人为理想奋斗并取得成功的有关史实,着力说明树立崇高理想对于青年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深远意义。与此同时,也就中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理想的涵义及其激励作用,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和人类最高理想的内容,以及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等知识也有所交代。相信同学们可以由此进一步加深对自觉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意义的认识。为了确保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们追求理想的史实和典型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志士仁人的相关事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搜集并展示有关材料,以及与学生共同探究思考人生道理。同时还应注意,对最高理想的认识,以及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不宜对初中学生做过多阐述分析,有关内容的深度广度就以教材点到的程度为准。

继承艰苦创业传统

2006年的7月1日,是值得中国人民铭记和自豪的日子。这不仅因为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诞辰85周年纪念日,更因为我国人民就在这一天向世界宣告,取得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中的又一辉煌成果。

请同学们说说对于这一伟大成就的了解。

(同学们议论之中展示青藏铁路开通庆祝大会的有关图片并作说明)青藏铁路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占全国八分之一国土面积的x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x藏的发展以及民族团结和国防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

当时的舆论报道普遍指出,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也为之惊叹。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了解,人们为什么认为“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引导同学们议论。并相机介绍有关背景资料)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天路”(离天最近的铁路),其建设历经半个多世纪。她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1958年开工,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全长1142公里,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口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仅多年冻土地段就达550多公里。

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区”,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挑战生理、心理极限,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奇迹,是世界冻土区工程建设领域的典范。他们以敢于超越前人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又一奇葩。

了解了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由此可以领悟到什么?

(相机介绍《人民日报》在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次日的7月2日发表社论的有关论述)“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饱含着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饱含着自主创新的精神,饱含着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这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是激励我们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动人事迹。请介绍你所了解的情况。

(相机介绍有关事迹资料)“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在雪域高原谱写一曲曲感人肺腑英雄壮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其中,有带头奉献的共产党员,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勇于创新的科技尖兵,有世界高隧展雄风的青年突击队,有穿越昆仑筑天路的创优项目部。

(相机展示有关网络资料)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初举行的“《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授予了这个英雄的群体。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坚持艰苦奋斗的优秀典型。请说说自己敬佩的代表人物的事迹。

(引导学生议论并适时参与性插话)从战争年代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到建设时期的两代“铁人”的故事,到近年来宣传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等,都是坚持艰苦奋斗的典型。

(适时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概述艰苦奋斗与社会进步和事业成功的关系)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炎黄子孙世代勤劳的艰辛汗水,同时也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以及专业技术工作者,都是经过了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创造出了伟大业绩。

展望古今中外,艰苦奋斗精神一直为有志有为者推崇,许多强调艰苦奋斗的精辟名言因此广为流传。相信同学们对此肯定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请列举自己最喜欢的名言。

(引导学生分组议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并适时参与性插话)倡导艰苦奋斗精神的精辟名言有许多,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典型。

艰苦奋斗的涵义,就其字面上来说,似乎不难理解;但是就其实质性涵义则不应该那么简单。请结合对青藏铁路建设者和若干艰苦奋斗典型事迹的了解,以及对相关名言的认识,谈谈自己的见解。

(强调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相机参与性插话和提示)艰苦奋斗,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态度,一种个人选择。她实质上是体现着一种追求,联系着一种志向,展示着一种精神:从伦理上讲,它是一种美德,从价值角度上讲,它是一种动力;艰苦奋斗,不仅有“艰苦”的含义,更有“奋斗”的要求,它强调精神上要振奋,思想上要刻苦。如同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共产党人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由此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在党的十六大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后不久,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为什么来到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

(引导学生议论并适时归纳)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显然需要艰苦奋斗这种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战胜困难的斗争精神,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正是对此道理的最好诠释。

(与学生一起领悟教材P.153最后一段对于艰苦奋斗涵义和意义的归纳:

(“艰苦奋斗,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让我们重温《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的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青藏铁路开通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撑。青藏铁路建设者表现出来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就是这种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这一事实再一次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点评】上述教学过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对相关事实材料的理解,明确艰苦奋斗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根据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一般意义上的人生道理,更有助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进步对于有志青年的相关必然要求。当然,同时也会有助于学生在后继学习中懂得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时代发展和个人进步都是时时需要坚持艰苦奋斗的道理。

实施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用事实材料说话,避免一般的说教。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充分准备,才能在课堂有效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理解和把握既定的教学要求。

畅想自己的未来

我们已经知道,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为如此,世界上的各主要国家无不紧紧抓住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的契机,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科技兴国的长远发展战略。为适应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早在20世纪中后期,欧美、日本就先后制定了科技发展计划。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日本80年代初期改“贸易立国”为“科技立国”,后来又提出“科技创新立国”;西欧国家1985年确定合作发展科技的“尤里卡计划”,欧洲联盟2000年议程强调,“将知识化放在优先地位”。另外,韩国、新加坡等国也纷纷制定科技经济发展计划。我们还知道,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了解上述内容之后,你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何认识?(探究: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青少年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师生共同议论之中明确)中国政府为抓住难得的新机遇,1995年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提出人才强国战略,2006年1月,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又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大批人才,需要的人才包括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因而在今后一个时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青年学生大有可为、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

(在师生共同探究思考之中提示学生)我们的人生之路如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在国家面临发展机遇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情况下,确实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由于人才竞争环境也会因此而更为激烈,对于我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要通过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广泛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了解了上述“基本要求”,并学习教材P.158胡锦涛、温家宝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之后,再来参与教材所介绍的交流活动:有人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人则说,“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师生议论之中说明)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显然不对。对此问题,我们需要全面准确和充分认识社会现实:既要认识到国家需要各类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又要注意当今社会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对于可能遇到的世俗偏见有所认识,并做好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应届毕业的初中生,我们将面临填报志愿的问题。必须注意,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还是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我们都要合理填报志愿。

你认为,在上述问题方面应该注意哪些要求?

(结合本校以往实例和相关具体信息说明)虚心接受各方指导,充分了解招生信息,认真衡量自身实际,慎重填好第一志愿,仔细推敲志愿梯度。对于那些填报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还有一个专业选择的问题。要合理地选择专业,一方面要收集有关的专业信息,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

同学们,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生活在一个青年人能够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应该坚信,并且完全能够做到,今天,我为祖国而自豪;明天,世界因我而精彩!让我们同全国人民一道,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努力创造新世纪的新的辉煌!

【点评】上述教学过程的目的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同层次人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在上述片断中,围绕既定的主题,首先联系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引出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问题,要求学生就自身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究;其后引导学生结合国家的需求和有关社会现实,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职业等级观念问题,交流并剖析各自的认识;同时还就作为应届毕业的初中生所面临的填报志愿问题略作分析,指出不管是升入普通高中,还是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都要合理填报志愿。为达成上述教学目的,需要对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所需要的知识准备,以及对有关社会现实等问题,都要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以材料说话,必要时相机展示有关具体的事实数据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让学生自觉领悟到要求掌握的观点。

上文是学大教育网精心为大家准备的苏教版九年级政治说课稿-放飞理想 立志成才说课稿,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说课稿获得进步,更多的说课稿内容请查阅学大教育网。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