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鲍鹏山:我为什么赞同《论语》纳入高考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8-02-02 17:37:44


转眼间2018年高考的步伐越来越近,高考生要想在考试中胜出必须在备考期间关注所在省市的高考资讯,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高考信息,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鲍鹏山:我为什么赞同《论语》纳入高考这篇资讯,希望对考生备考2018年高考有所帮助。

转入新年的第一个月,1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高中课程方案,其中语文新课标的变动最为引人注意:

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分量上加入更多,而要求也变得更高,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新课标将从今年秋季执行。

不久,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公布:《论语》将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

▲1月16日,教育部发布的高中课程方案新闻截图。

在体制内教育路线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国际化教育路线中,家长与学校实际也在持续探索这部分的内容。当中国孩子最终要走出去留学,中国传统文化反而将成为奠定其身份认同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要怎么学?这就成了一个摆在所有中国孩子面前的一个问题。正因如此,“爸爸真棒”记者借着全民讨论传统文化该不该“被高考”的热度,专程去拜访著名学者鲍鹏山,请他去谈:为什么读经典,如何读经典。

鲍鹏山

鲍鹏山,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

传统文化“被高考”:经典本该由国家层面去推 要不要读经典?在鲍鹏山先生看来,这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他向记者提了3个问题:

① 无论个人读书还是国民教育,不读经典,读什么?

② 作为国家教育战略,不读本民族经典,读什么?

③ 世界上哪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教育拒绝读本民族或本国的文化经典?

这三个问题基本上用反问的方式终结了“经典该不该读”的质疑。鲍鹏山说,真正的问题实际上是“什么是经典?应该怎么读?”

在他看来,经典从《论语》始,《三字经》、《弟子规》都不在经典范围。《论语》才是中国孩子应该从小熟读的文本,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认为《论语》纳入高考考核范围是一件好事,一个民族的经典本来就该由国家层面去推广。

同时,他也给了我一个“颠覆”认知的观点:

我们热衷于让孩子“打基础”的唐诗,反而不适合用来启蒙,而是在孩子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适合学习。

*以下是鲍鹏山先生的采访实录,为了方便阅读,我们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

1.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碎片化”和“肤浅”实际上北京高考卷考《论语》相关的内容,这几年一直都有的。不过如果这一轮政策是指向让学生整本阅读《论语》,那的确是件好事。

为什么强调整本书阅读?因为这恰是现在中国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

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或语文课本的形式,本身是一个错误的方式,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代西方,都没有过这样的方式:

选出几十篇文章,编出一个大杂烩——我们把它称之为杂志式的教材——课文本身都是片段式的。

这些文章通常还都很肤浅,尤其是低年级课文,很多鸡汤式的,《知音》式的,《读者》式的,像什么《斑羚飞渡》《一面五星红旗》这样瞎编乱造经不起稍微一点的理性推敲的文字,中间有几篇《论语》的篇章、《红楼梦》的节选、《水浒传》的节选,又都是碎片化的,也就根本不是真正的经典阅读。

孩子从小没有接触经典,就没有一个好坏的标准,鉴赏趣味会低下。

他不读《红楼梦》,就会觉得琼瑶的爱情小说是最好的;

他不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不读鲁迅、培根、托尔斯泰,就会把郭敬明的小说当成是最好的,把林清玄、刘墉当成经典。

不读唐诗宋词莎士比亚,就会把汪国真当成最好的诗人。

有时候我在公开场合说某些诗歌散文小说不够好,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为他们从小建立起来的阅读品味就是这样,这从语文教育中就已经被固定下来了。

当人们没有读过真正传世经典的东西,就会热衷去读微信中的鸡汤文章。

但如果我们回头看看,用“杂志式的教材”教孩子语文,这件事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代的孩子上学,正式读书,就是从《论语》开始,一本书读完,再去读下一本,比如《孟子》。《三字经》也是后来才出现的东西,比如一个唐代的小孩,是没有《三字经》这种所谓的蒙学读本的,就是从《论语》开始看。

你再看国外,国外也不是拿着“杂志”教文学课的,都是要整本去读莎士比亚、读荷马史诗。

中国教材的歧路,是从民国开始的。今天我们都说民国教材好,那也是比今天的教材内容好一些,比较朴实而人性,没有《斑羚飞渡》之类假大空的东西。但从读整本读书到碎片化读书,就是民国教材那里来的。这才是中国语文教育中真正的大问题。

如果将《论语》列入高考,我希望这次是一个导向,引导学生去读一些真正的经典,而不是肤浅的东西。

2.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应该由国家考试来引导《论语》这样的经典该不该读,我觉得不是问题;要不要由高考指挥棒来推动学生去读?我觉得也不是一个值得质疑的问题。

你放眼任何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都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在国民教育体系中。

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莎士比亚……为什么一直有人在读,真是一代又一代学生对这些经典有兴趣吗?或者都是老师的兴趣、个人的兴趣吗?

如果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这些作品不会成为一种普及的文化,不会成为一个民族下一代中大多数人的共同认知。可能更多孩子凭自己的兴趣,宁愿去读《哈利波特》了。

比如,当大多数人都不读《论语》,哪怕我读《论语》,我也不会谈孔子,因为我跟人交流,得让别人听懂。

再往后,民族的历史文化可能自然就这样消失了。

鲍鹏山:我为什么赞同《论语》纳入高考这篇资讯大家已经阅读过了,学大教育网将为大家持续更新各地的最新高考资讯,希望高考生能够及时进行查阅。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