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百科知识点-《西游记》的真谛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7-02-21 18:01:13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这其中就有很多知识需要大家去了解,为此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百科知识点-《西游记》的真谛,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这些知识,从而更加了解我国的文化。

《西游记》的真谛

一天

中国古人在写小说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到底是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玩”、“滑稽”呢?还是要“文以载道”?因为古人的文学传统就是“文以载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所以一定有其“志”和“道”。

通过我们的研究,元明清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有自己所承载的“道”,而这个“道”往往是我们现在的文学批评家们很少涉及的。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甚至化身为作者,然后才能弄懂作者到底懂什么,想表达什么,有什么阅历,对于文化知道多少,体验多深,境界多高,

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会跟作者有亲近的感觉,受益也自多多。几十年来,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我的导师们,包括高健、罗元贞、靳极苍、姚奠中、程千帆、卞孝萱、霍松林、李德顺等先生,都一再强调我们要读好一部书。

这部书应该怎么读呢?先不要挑人的糟粕,不要戴着眼镜去看书。因为现在人读书,包括专家读书,都有一个特点或者毛病,就是先挑人的毛病,叫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老抱着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气势,怎么可能进入作者给我们塑造出来的美妙境界,与之发生共鸣和震撼呢?这本身就与作品造成了隔膜,使我们的学者与传统割裂。

那么,《西游记》这部名著应该如何去读呢?美猴王的传说,流传在古今中外;《西游记》的故事,感染着男女老少。正因为其中的美妙无穷,所以吸引了古今中外的数以千万计的男女老少。正是人们的喜欢,使得众多的学者参与其情节与形象的加工与创造,后出转精,日臻完善。

“诗无达诂”,“形象大于思维”。有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孙悟空。不同的读者,心中的《西游记》自然也各不相同。这就是《西游记》的魅力,也是美猴王形象的审美意义所在。究其根源,是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可以自由填补的想象空间,也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尽管读者或者文学批评家们可以演绎出千万个版本的《西游记》、亿万个模式的孙悟空,但无论如何,在最后写定者的眼里,只有一个孙悟空,只有一个《西游记》。

可赞叹的,是《西游记》近乎完美的宇宙、人生、生命的运行模式;可遗憾的,是读者的心中的形象远远小于了作者的思维。作为文学批评家,我们有责任去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感受程度,真正领悟《西游记》这部千古名著所带给我们的审美妙乐。

奇怪的是,在上个世纪初,就有那么一批人,自己得益于传统文化,得益于汉字、汉语、汉文化,成了名、立了业,却就是要让别人毁汉字、汉语、汉文化。这就使人想起过去的帝王,自己靠着谶纬之术得了天下,却害怕别人也用谶纬之术得天下,所以上台之后一定先要消灭术士。无独有偶,这些后人嘴里嚷着革命、笔下拆毁长城,却不是让天下人成为精神贵族和具有高尚觉悟的人,而是要人成为没有文化、不识汉字、不懂汉语、成不了名、立不了业的痞子和流氓。如此一来,他们作为文化贵族和文学大师的地位便稳如泰山,而广大的读者只能对他们顶礼膜拜、百般供养。

风气之下,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其余都被焚之一炬。实在被抹不掉的,便加以改头换面,肆意扭曲,《西游记》便在此列。它的一切美妙,都被淡化和丑化;所有与儒、道、佛、易、医、金丹大道、生命学问有关的人生智慧,都被阉割殆尽,只剩下了一个“滑稽”、“幽默”、“好玩”而已。他们不允许中国有一部旷世绝伦的文化载体,因为只有外国洋人那里才有辉煌的文明。中国人的眼中已经没有“圣人”和《圣经》了,提到“圣人”便不再是孔子,而成了西方的耶稣;提到圣经则不再是《论语》,而成了基督教的“Bible”。西方八国联军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文明,但却几乎毁在了那些自称是大师且数典欺祖、忘祖的人的手里!

时至廿一世纪,文化正待复兴。四大名著之中,《西游记》被歪曲得最利害,说明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完整,所以最需要整理、挖掘、研究,从而使广大读者真正感受到小说所给我们带来的,远过于所谓的“滑稽”、“好玩”的审美体验。

首先,我们不同意通常的说法,认为“传统”就是过去,一提起“传统文化”,人们总是将其与落后联系在一起。其实,根据造词法,“传统”应该是动宾结构的名词,“传”是动词,“统”则是名词。一个独立的事物是不能够称为“统”的,从空间上说,不同的部分如东西南北中被总合在一起,就是“统”;从时间上说,不同的阶段如过去、现在和未来被整合在一起,就是“统”。也就是说,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传”的过程而形成了一个“统”,“统”是割不断的。一个宗族或者国家的传统,一定是包含着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当一个“统”被终结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宗族或者国家灭亡的日子。谁把“传统”只定义为过去,其实就是想消灭这个民族或者国家的现在和未来。

《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然属于中华民族,也包括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总结、抽象了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传统,将其演绎开拓,为华夏民族后代的生存和壮大指明了一条大道。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作者

在学术上没有是与不是,没有准不准。只准你说是,不准我说不是,这是不可能的。学说与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各种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下,才会造就学科的繁荣昌盛。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作者的理由有五个方面,同时要说他是作者也必须先解决这五个问题。

第一点,从《西游记》诞生,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作者的署名一直是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截至目前,道门之中仍然奉丘真人为作者,绝不承认吴承恩。只是到了鲁迅、胡适的手上,才将吴承恩的名字标了上去。而把吴承恩拉上去惟一的一条所谓证据,就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的一条记载: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囗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这里明明讲的是“淮贤文目”,即淮安贤人文章的目录。《射阳集》是个诗、文集子,自可列入“文目”之下;《春秋列传序》是一篇几百字的序言,而且收在《射阳集》第二卷第一篇;那么紧列其后的《西游记》会是什么性质的呢?三岁小孩也应该知道那是一篇文章啊!怎么能够看成是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百回本小说呢?

什么时候你能把《淮安府志》的这条记载由《淮贤文目》下挪到同书的《淮人书目》下,那就可以算做是铁证了。因此,作为一个大学者和一言九鼎的文化大师,鲁、胡二氏这样做,对吴承恩的故乡或者“花果山”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于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说,却是失之草率,甚且“别有用心”!

二十年来,我一直不明白鲁迅、胡适为什么执著地要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近两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时代的潮流就是消灭传统文化!钱玄同1918年4月在给陈独秀的信《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发表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说: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陈独秀在《答书》中说道:

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胡适在《跋语》中说道:

独秀先生主张“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办法,我极赞成。

鲁迅先生则在《关于新文字的答问》一文中提出: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则提出“汉字落后论”,痛骂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毛坑”。《瞿秋白文集》二,第690页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西游记》一直是证道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却被鲁迅、胡适等人给它彻底打翻,说它只是幽默、滑稽、好玩而已。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非要拿出一个不懂道教、佛学,只会幽默、滑稽、开玩笑的吴承恩来做作者呢?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把中国的所有传统文化全部打倒,硬把中国人的心灵史、文化史、思想史贬得狗屁不如,毫无价值,成为只有儿童能够读的童话、神话、儿童读物。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废孔学、灭道教并且消灭汉字。

这第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要把吴承恩定做《西游记》的作者,必须解决“文目”与“书目”的问题,否则必须把吴承恩从《西游记》的作者地位拉下来。

第二个问题,让吴承恩做《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合不合他自己的意愿。他写过一篇《禹鼎志序》,说自己:

余幼年即好奇闻。……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摹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转懒转忘,胸中之贮者消尽。独此十数事,磊块尚存;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因窃自笑,斯盖怪求余,非余求怪也。

他所搜集的“奇闻”,是与牛僧孺的《玄怪录》、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相类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且想写这么一部书,即《禹鼎志》,而不是如百回本《西游记》一样的白话小说。即使如此,十几则故事也不过万把字,却让他绞尽脑汁,“日与懒战”,说是“怪求余”,而不是自己的创作。这足以说明他自己都没有说写过《西游记》小说,而我们却非要逼着他说:“你就是写过《西游记》,谁说你没有写过《西游记》呢?”我们如果尊重吴承恩先生的意愿,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第三个问题,是“杂记”。鲁迅、胡适之所以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淮安府志·近代文苑》上说:

吴承恩,……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淮安当地人吴玉搢、阮葵生以及鲁迅、胡适等,都认为《西游记》即“杂记”之一。《西游记》洋洋八十万言,却成了“杂记”之一,那么“杂记”之二、之三、之四又是什么呢?《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吗?所谓“杂记”,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记载了三五百字的鬼怪故事《禹鼎志》,一个就是一种。

“杂记”到底是什么?刘知几的《史通·杂述》早有定义:

史氏流别,其流十焉。……八曰杂记,祖台之《志怪》、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

这才是“杂记”。鲁迅先生这么大的学者,连“杂记”的定义都搞不懂,是不可思议的,除非他别有用心。

第四个问题,就是有人一再强调吴承恩是“八公之徒”。明代最早关于《西游记》作者的记载,是陈元之的《西游记序》:

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这里提出三个推测,其实是一个出处。“天潢”即“天皇”,“何侯王”即某位侯王,“国”即领地;“八公之徒”,即如淮南王刘安的八位神仙老师;“出王自制”,即这位王爷自己所创作。吴承恩与“王爷”是无分了,但是不是“八公之徒”呢?

淮南王刘安善养士,好儒学方术。据葛洪《神仙传》载:有八公诣门,皆须眉皓齿,门吏白王,八公皆变为童子。王迎,烧百和香,八童子复为老人,授王丹经。药成,雷被、伍被共诬安谋反。八公谓安曰:“可以去矣。”安登山,白日升天。人传,去时余药器,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尤其是这“八公”的本领,《太平广记》卷八《刘安》条引《神仙传》有详细记载:

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画地为江河,撮土为山岳;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招致蛟龙,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隐蔽六军,白日为暝;一人能乘云步虚,越海凌波,出入无间,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冻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变万化,恣意所为,禽兽草木,万物立成,移山驻流,行宫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铅为银,水炼八石,飞腾流珠,乘云驾龙,浮于太清之上。

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就有“八公捣炼,淮南调和”的说法,王充的《论衡·道虚篇》就讲过《八公之传》的书。请问与这“八公”的神通相比,吴承恩能够配上哪一条呢?要想让吴承恩合乎这“八公之徒”的名称,除非把他说成神仙。可持论者却都要首先否定作者的神仙、道士身分,即使如他们说的吴承恩曾经做过“荆府纪善”的官职,那也只是王子的一个儒学老师,怎么能够配上王师、神仙身分的“八公”称号呢?

以上四个问题解决不了,吴承恩作《西游记》就不成立。当然,我也希望吴承恩是作者,希望肯定派们能够找出证据来说服我,说服我们大家,说服吴承恩自己。

“美猴王”的出处在《易经·坤文言》

“美猴王”的出身,不是胡适主张的印度哈努曼,不是鲁迅主张的中国巫枝祁,也是哈努曼,也是巫枝祁,更在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坤文言》中的六句话: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尤其是“美在其中”四字。这位石猴进入水帘洞中,遂把“石”字儿隐去了,称做“美猴王”。“水帘洞”为心洞,为心为中;石猴为阳为“一”,因为“大圣”就是“一”,可他没有弟弟。杨二郎被称作“二”,但却没有哥哥。杨二郎的部下是“梅山六弟”、“一千二百草头神”,这“杨”、“梅”、“草头”全是生火放炮之物,意在完成丹道修炼中的“火逼金行”、“金丹入顶”,所以才叫做“二郎显圣真君”,“显”的是孙悟空这个“大圣”。大圣是一~为阳,二郎是二为阴,这《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果然孙悟空与杨二郎打仗的时候,道祖太上老君就出现了,代表道的“太极圈”就会滴溜溜打中孙悟空的天灵盖,正是惟宽禅师说的: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可见,《西游记》中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有来历和出处。

当“一”进入“中”字,就成了“申”,在十二生肖中配猴。于是,“美在其中”便成了“美猴”。至于“王”字,则出自《礼记·礼运篇》的“王中心无为也”。当大众都在抢夺石碗、石桌、石凳的时候,他却“端坐”无为,正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说的:

夫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心中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

拙文《美猴王探源》已经揭示了这一点,转载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3期上,《西游记奥义书·美猴王的家世》也讲清楚了。

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写“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三句话,孙悟空是“心猿”,二字在小说中出现过33次。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首诗赞美“美猴王”: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说得很清楚了,孙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众生的心。

既然是心,自然会有心理活动,那就是七十二般变化。七十二般变化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楞严经》谓人的“心相”有六十种,最后一种是“猿猴心”;道教经典《云笈七签·混元皇帝圣纪》云:

一念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

说明法身也是七十二相,七十二种心理特点。

心理活动就会形成念头,筋斗云就是念头云。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而东土西天也是十万八千里。唐僧要走十四年,孙悟空却是一个念头即到。可见,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一念迷即在东土,一念觉即登极乐。六祖慧能《法宝坛经·决疑品》: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

可见,十万八千乃是你我心中的十恶八邪,所以孙悟空一路消灭之妖魔鬼怪都是我们心中的私心杂念。佛魔之间,也是一念,所以在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中:

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

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却就变做一粒仙丹。

可见,佛魔仅仅是一念之间。这么简单。这是他的第二大本领。

还有第三大法宝,就是他的那根“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什么是“如意”呢?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小之则如绣花之针,藏纳于耳,大小随心,变化如意呢?那是“元气”,所以《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弥纶于宇宙之内。之所以要“一万三千五百斤”,是因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诸真圣胎神用诀·海蟾真人胎息诀》云:“凡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气。”为了不让真气泄露,两头才用金箍将其箍起。这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就代表的是元气的流布。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心理活动,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意念跳跃,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既是心灵主张,又是元气流布。这心、意、气三者完美的结合,便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是《西游记》作者对人类心灵学史、文化学史、人类学史、意识学史、思想史的最大贡献。截至目前,世界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还没有一个人、一个学派能够把人类的心灵意识提高到心、意、气三者圆融的高度来认识。很有可能,这将是人类认识自身、自心的一大突破。其意义的确无法估量!

《西游记》文化原型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道教全真道的经典,相传出自全真掌教尹志平弟子之手。我的《西游记奥义书》第五卷《李世民的解脱》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真正关注和研究生命学问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的密宗。尤其是道教,数千年来,从外丹到内丹,从以铅汞为金丹,到以心性为金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和对人类生命关怀的巨大贡献。《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便是一个集中的体现,主要研究人类心灵、生命的完善原理、途径与境界。文字优美,意境高雅,形象生动,为进一步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型与结构、线索与素材。

《西游记》以儒家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借助道家取法自然的长生智慧,达到佛家四大皆空的无为境界,演绎了《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生命真谛,表现的是人体生命艺术与内在精神世界、生理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现实。所有想从现实中找到《西游记》的人物、主题、结构、事件、宝贝的原型,并且对号入座,都将是徒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哪里呢?“隐雾山折岳连环洞”又在哪里呢?“福陵山云栈洞”又在哪里呢?“马流”、“刁钻”、“艾叶花皮豹子精”、“白骨夫人”是谁呢?张紫阳是宋代人,却跑到了唐代;文殊菩萨的狮子同时能够出现在不同的时空;印度人也姓中华的姓;佛子须菩提却披上了道袍,金顶大仙跑到佛祖的灵山脚下,这能到现实中找得到吗?

其实,我们只要按照作者给我们指示的门径,自然可以领略到《西游记》的妙处:“灵台方寸”是心山,“斜月三星”是心洞,“须菩提”便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孙悟空不远千里十数年奔波,从心山心洞中拜见了菩提祖师。一念觉悟,就是菩提,所以王重阳有两句诗曰: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

原来他的老师就在此心,莫向外求。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关键在于两个字“性命”,《西游记》的主题词也是“性命”。须菩提祖师在传授的秘诀中说过: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强调的就是“性命”二字。性是心性,命是身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是孙悟空,命是猪八戒,所以《西游记》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也即是猴和猪、性和命、金和木、水与火、心与肾等之间的矛盾与调和。

还有一幅《反照图》,天堂就在人的头部,地狱就在人的屁股,这是规定好的。《西游记》中关于天堂、地狱的名词术语都在这里;前边一幅《普照图》,其中四句话:

三藏之窍,窍中有妙。妙窍齐观,是为普照。

这“三藏”就是那个“唐三藏”,藏的是哪三藏呢?也就是《西游记》中三个主人翁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所代表的心、肾、脾。孙悟空就是心脏,所以“心猿”二字在《西游记》中出现过33次。

观音菩萨在哪里呢?观音菩萨其实是你我心中的“妙观察智慧”,绝不是说孙悟空打不过敌人了,便到外边去请人,所以被鲁迅等人判断成是三流小说。当我们面临危险的时候,请闭上眼睛。这孙悟空收视返听,闭目内观,便有妙观察智慧油然而生,邪魔外道倏然而退。观音与菩提祖师也是一样,住在心林心洞。“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潮音洞”,“普陀落迦”谐音“普脱罗枷”,让一切众生都得解脱,所以才能慈航普度;紫色象征心脏之色,竹子中空如心脏;潮音乃是心脏跳动之声,如海潮之宏大。可见这位观音菩萨除了妙观察智慧的角色外,还承担着慈悲心的象征。

当然,也有观音菩萨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得靠“灵山大雷音寺”的如来。“灵山”是心,《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孙悟空引用了《性命圭旨·涵养本原救护命宝》中的一首诗曰: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大雷音”也是心跳的声音,因为“大音希声”,所以人们听不到。

这一切都在人体之中。天堂在人的头部,“千里眼”是眼睛,“顺风耳”是耳朵;“九霄雷府”是鼻子,三十六员雷将就住在这里,守护着通明殿;“瑶池”就是嘴巴,舌头两旁有两个穴位“金津”、“玉液”,所以瑶池中有的是“玉液琼浆,千醪佳酿”。正是《黄庭内景经》中说的:“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泉灾不干。”为了保证全身生理、心理因素的调和,王母娘娘才会每年召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神仙来赴蟠桃会,就是要安心定志,祛除灾殃。“玉帝”的“灵霄宝殿”是“紫巍巍、明晃晃、圆丢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这在医学叫做“丘脑”,像个土丘,道家叫做“泥丸”。

至于“地狱”,自然在于屁股。尾巴骨又称琵琶骨,上有九眼,丹道学称做“九灵铁鼓”、“九重地狱”、“九幽”;“奈河恶水”是男性生殖道,“血盆苦界”是女性生殖道;“枉死城”便是肛门,丹道学将肛门称做“魄门”,乃是七魄出入之地。“魄”字从“白”从“鬼”,白白地做了鬼,岂不是“枉死”!唐太宗还阳,必须要相良夫妇所存的十三库金银,结果只用了他的一库便过了桥还阳。这“十三”即是十二地支的下一轮开始,为“子”,子时一阳生,就凭这阳气所搭起的“下鹊桥”,才进入周天轮回而还阳世。

孙悟空既然是我们的心脏,叫做“心猿”,为火;那么唐僧则是你我的肾脏,叫做“玄奘”玄奘,“江流儿”水,肾则主水;猪八戒是你我的肝脏,故称“木龙”、“仁龙”、“木”;沙和尚是我你的脾脏,脾为土,所以称做“黄婆”、“刀圭”、“土母”;白龙马是肺,肺色白,主呼吸,为金。这一行五众,心、性、情、意、神五性,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肾五脏,是谁的呢?都是李世民的。这“李世民”即是“南赡部洲”木之子=火=南方“东土大唐”木=东方的世俗人民,也即凡夫俗子,是你我大家。

可见,这李世民才是《西游记》的真正主人翁,但绝不是现实中的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而是所有阅读《西游记》小说的人,是你、我所有的读者。这才是《西游记》的妙处,将所有的读者都当做主人公,让小说中的人物在我们的心灵中和身体内修炼翻腾,调整觉悟。这是《西游记》作者的匠心独运,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一切,都是对于《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能动、艺术的演绎和敷写。

唐僧81难文化原型是宋代石杏林《还源篇》81章

这一段大家可以参看我的《西游记奥义书》的第二卷《唐三藏的磨难》、《观世音的圆照》以及拙文《〈还源篇〉81章是唐僧81难的文化原型》等。

《还源篇》有81章,《西游记》有81难,从数字上就可能得出其中渊源雷同。道教、儒教乃中国本土的宗教,都重视《易经》。《易经》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由爻组成:爻有阴、阳两种,阳数九而阴数六,故有阳九阴六之说。《乾》为三根阳爻,故称纯阳;两个《乾》叠在一起还是《乾》,称做“重阳”。九月九日就是重九或重阳,是一个好日子,所以道教修炼全讲九九;而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子》有八十一章,为九乘九所得。

《黄庭内景经·五行章》云:“五行相推返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梁丘子注云:“三五者,天地之枢带,六合之要会,九宫之气节,九九八十一为一章耳。”从此后,丹道学歌诀多有用八十一数的。除了石泰的《还源篇》,还有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其中收录了七言绝句八十一章。《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戋刂尽”中说,观音菩萨从头至尾把唐僧灾难簿子看了一遍,只有八十难,便急传声说:“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这里的佛门即是全真道化了的佛门,九九归真要成仙证真,讲的是火候,差一节都不行,所以有诗曰: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西游记》自诞生一来,读者千千万,却很少有人发现其中的奥秘。就连那些修道炼丹的,也知道《还源篇》八十一章,《西游记》八十一难,可就是没有找到二者的源渊关系。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并不是纯粹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个是八十一,一个是八十二。后者的第一难演绎的是前者的第二章,所以才要再生一难以满足八十一之数。小说能动地演绎和发展了《还源篇》,所以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以致没敢去判定二者的关系。

第一章云:

铅汞成真体,阴阳结太元。但知行二八,便可炼金丹。

说的是太宗朝陈光蕊考中状元,与殷温娇结成夫妇,往江州上任,买金色鲤鱼放生,后被刘洪所杀,殷夫人含辱从刘,生下江流儿,应了“金蝉遭贬”、“出胎几杀”第一、二难。从此以后,就开始了每一章与每一难的对应关系。直到第八十一章云:

采药并交结,进火与沐浴。及至脱胎时,九九阳数足。

谓修丹的过程中,首先要采药,即采取真阳气,然后加以交合凝聚,使神气相抱。而且还要进火烧炼,使其更加坚固纯粹;沐浴是洗澡,或称淬火,即金丹炼成后便放入水中一激,去掉杂质,标明成就。金丹一成,即可弃壳而脱胎。

当然,这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节,使成重阳之体才行。这对应的是第八十难“凌云渡脱胎”一节。唐僧一行来到灵山,却见一个“道童”立在山门前叫:“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取经”就是“采药”,“采”即“取”,“药”即“经”。《西游记》认为经是精,“金经”即“金精”,便是大药。悟空认得他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即是“交结”,以“脚接”二字来谐音。正是为了照应这首诗,小说才特意塑造了这么一个“道童”“大仙”来。按理来说,佛教的国度里是不可能有道士的。

大仙接他们牵马进观,让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还有一首诗说: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洗涤尘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这里说的就是“进火与沐浴”。马为午,属火,牵进观是进火,然后才能烧香汤沐浴。在凌云渡口,唐僧坐着一只无底船,“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大家说那是唐僧,正是所谓的脱胎登彼岸,肉身死而元神活。而“还原”二字,正照应了书前的“会元”和《还源篇》的“还源”。一旦还源归正,便会得到正果。其实,取经并不是他们的目的。通过取经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下面有一首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这是说的“及至脱胎时”。后来取了经,观音却发现少了一难,必须完成九九之数,补够一难,即是所谓的“九九阳数足”。

为了达到九九八十一难,所以再生一难,以照应“九九阳数足”,那就是“通天河遇鼋”。《还源篇》认为脱胎之后就是进入虚空而还源,《西游记》毕竟是小说,总要给人指出还源的形象和境界来,于是便安排在通天河上遇到老鼋。元、源、原与鼋音同,所以这个大白鼋正可以用来作象征,会元、还源、归元就是要见到它。老鼋驮着他们向东岸奔去,有诗曰: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

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

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

挑包飞杖通休讲,幸喜还元遇老鼋。

这里果然用了“还元”二字,这老鼋就是“本来面目”。它住在“水鼋之第”,“水鼋”即“水源”。水由金生,水鼋即象征金丹,古人认为金色白,所以它是大白鼋。金虽生水,但却隐在水中,即《周易参同契》所讲的: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其隅。

“大渊”即“老鼋”,金在水中沉浮,随顺自然,若有若无,在万物生生化化的过程中“乍沉乍浮”,不执不泥,便是本来面目。还源要成仙佛,仙佛何在?就在这三界万物之中,不生不灭,无所在而无所不在。这是一种断灭了对待概念的境界!

《西游记》的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因为钱玄同、瞿秋白、鲁迅、胡适等人的破坏以及上个世纪教育的模式,我们根本就接触不到本土的道教文化,更不知道全真道的妙处。只是我家离供奉全真道祖师爷吕洞宾的永乐宫不远,小时候常去那里玩耍,稍稍有些了解。后来,读《道藏》的时候,竟然发现《西游记》中的三十多首诗词韵文都出自这里,出自全真道大师之手,才使我有了道教主题说的观点。其中有位宋代的紫阳真人张伯端,被小说引用过六首诗,而且被搬到了唐代,还让孙悟空把他的诗从口中念出。

再说《多心经》的问题,鲁迅等人都说作者不懂佛学,把《心经》说成了《多心经》。然而,作者明明在第十九回的回目当中说“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作者并非不懂啊。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让乌巢禅师说“我有《多心经》一卷,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呢?其中一定有深意,只是鲁迅等人不愿意挖掘并去弄懂罢了。

其实,《心经》在《西游记》中共出现过15次,有五种称呼:《心经》、《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密多心经》、《般若心经》,直到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里孙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的《心经》。只要唐僧在念《多心经》的时候,一定会出现魔难,就是因为他“多心”了。而作为“心路历程”的《西游记》,自然写的是修心的路,那就是将“多心”修成“二心”,将“二心”修成“一心”,将“一心”修成“智慧心”,最后达到无心而成佛。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便有七十二条命,也即是七十二条心。这就是“多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中,代表多心的妖鹿心头鹿撞要吃唐僧的黑心,孙悟空便变做唐僧:

假僧孙悟空接刀在手,解开衣服,忝起胸膛,将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响一声,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咕嘟嘟的滚出一堆心来。唬得文官失色,武将身麻。国丈在殿上见了道:“这是一个多心的和尚!”假僧将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检开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不管有没有黑心,这么多的心如何能够修行,所以才要让寿星的鹿下凡来捣乱,就是要孙悟空消灭这些鹿撞的心。真是亏他作者能够想得出来!

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地名、事件都有其原型和出处,我在书中都已经揭示出来了。这就是李安纲这些年来所做的贡献,证明了《西游记》真如杜甫的诗一样,“无一字无来历”。

有人说,西天路上,孙悟空杀的几乎全真道的道士,这是在讽刺道教。其实,《西游记》中的好道士多得很,太上老君、镇元大仙、黎山老母、南极仙翁、赤脚大仙、金顶大仙、太乙救苦天尊,就连孙悟空的老师也是一位神仙道士啊!他打的全真全是假全真,只有假的打了,真的才会出现。这就叫做“打假”,是在“整风”,真的全真必须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要有儒教入世度人的精神、道教修心炼性的方法、佛教色空不二的境界。我们现在的整风,缺的就是孙悟空的这双火眼金睛、这根金箍棒,来识破妖魔、扫除邪道。也只有《西游记》的作者才有如此的气魄,不能凭我们自己的狭隘心理去猜度古人!

再说,孙悟空消灭的道士,都是烧茅炼丹、有作有为的邪魔外道,比如虎力、鹿力、羊力、凌虚子等,而真正代表生命因素的黑熊精、文殊狮、普贤象、红孩儿、青牛怪等是不能消灭的,必须转识成智,让其进步而超越,完善自身。红孩儿是赤子之心,要做观音菩萨一样的大人,必须常葆其赤子之心。青牛怪是老子的坐骑,还有牛魔王、罗刹女等,要转化收服,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人们往往会问,《西游记》到底是写佛教,教还是道教?如果是道教,那么为什么要去西天取佛经呢?《西游记》中惟一的一部佛经,便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全文录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本来是佛教大乘般若部的核心经典,但《西游记》却将其看做是人类修心的“心经”、“心径”。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的一开篇,便有一首词曰: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剪除六趣,即赴大雷音。

说得极为明白,也应该是《西游记》的主题所在:取经的“经”,乃是行径的“径”,“心经”即“心路”,那么“西游取经”就是“心路历程”,决不要到现实的世界当中去对号入座,找什么“玉华州”、“花果山”。当然,为了所谓的地方利益,那也不妨。成佛的“佛”也并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家的本性“元神”,这是道家的术语,与佛教无关。“三契”即“参同契”,为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个兄弟,合同相契,才能真正修行大道;所有妖魔鬼怪、一切物色都照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西游记》回目、诗词中才会大量出现五行术语,决不如鲁迅所说的“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中

即使是佛教里的佛菩萨,也已经道教化了。比如孙悟空的老师须菩提便由佛教化成了道教,做了神仙;到西天取经以及佛的丈六金身,就因为张伯端《悟真篇》绝句说道:

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

大者色相惟金实,余二非真谩度量。

翁渊明注:

极乐净土在西方,西者金之方。此中惟产金丹,一粒如黍,其重一斤。释氏饵之,故有丈六金身,妙色相身。盖亦由金丹而产化也。丈六亦按二八之数,西方即金也。……古仙明有歌曰:

借问瞿昙是阿谁?住在西方极乐国。

其中二八产金精,丈六金身从此得。

若人空此幻化身,亲授圣师真轨则。

霎时咽罢一黍珠,立化金刚身顷刻。

由此一来,佛教被道教化,化在了人的身体上、心灵中。马湘《还丹口诀歌》云:

玄微妙诀无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顾。

内有金丹十六两,送在西南坤地上。

谁知此物是还丹,只在泥丸宫里养!

“丈六金身”即“金丹十六两”,因为老秤一斤便是“十六两”。

《西游记》是东方文化的自觉载体

《西游记》不是如鲁迅、胡适等人所说的是什么神魔小说、童话小说、神话小说、讽刺小说、滑稽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是文化小说。虽然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化的载体,但如果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结构、主题、事件、地名、文字都在有意地自觉地承载表现着文化的话,那就只能将其命名为“文化作品”了。

《西游记奥义书》五本,是我的博士论文,囊括了这些年来我的所有研究成果,是我贡献给文学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我这些年所做的,就是把每一回的回目、诗词、韵文中的名词术语等,都找到了它们的出处。

《西游记》写了三句话:“心猿牢拴”,“意马收缰”,“金蝉脱壳”。“心猿牢拴”,孙悟空头上戴着“紧箍”,“紧”即“牢”,“箍”即“拴”;“意马收缰”,白龙马一直骑在跨下,寸步不离;“金蝉脱壳”,唐僧叫做“金蝉子”是在百回本中,照应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唐僧一路有心求佛,佛皆是魔;无心拜佛,魔皆是佛。只要跪下磕头,上边坐的佛一定是魔,即是“佛魔”;等到了西天,却没有佛想了:

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

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像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

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

可见真佛不在求,放下心地,便至佛境。

下面再说说“人事”的问题。有人说阿难、迦叶要人事,这是小说在讽刺佛教。我们只想到“人事”是钱,却没有想到“人事”便是人间的事务。只有把人的事务交出去了,佛的事务才能得到。其中有好多奥妙在里头。当然,佛门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有善就有恶,有佛就有魔,总是相对待而成立。佛魔一念,善恶不二。东土西天,十万八千里,也只是一念之间;走十四年,是因为有的是私心杂念;孙悟空一个筋斗即到,就是去掉了私心杂念。所谓“人事”,就是人所从事的事情。他们并没有要什么钱,而要的是“人事”,可见是要人事尽而佛事得。人事纷纭,如何能够清净自心,得到佛事呢?让他们交出“人事”,是要去掉凡人的执著,而进入佛菩萨的境界,心无其心得解脱。

还有一个原型,那就是《西游记》演绎《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到了这个地方,正好是第七节《乾坤交媾去矿留金》,由东方到西方,就是“乾坤交媾”;取回有字经卷,留下真金钵盂,就是“去矿留金”。本来白手取白经,是无言语文字的“无字真经”,但东土人不识其妙,只好再取有字真经,这是“矿渣”。有人问佛经如何,一位禅师答道是魔说的。那人万分惊恐,佛经怎么会是魔说的呢?他答道:“怎么不是魔说的呢?如果你执著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法门,都会堕入魔道。”因为佛不可有心求,道不会有为成。“无字真经”才是好的,但我们拿自己的“人事”换回来的自然只能是“矿”而留下的却是“金”。正是如此,才会有后来唐半偈领着孙履真、猪一戒、沙致弥和小龙马另外一行五众,再去西天求取真解。

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孙悟空杀了“六贼”。我小时候总想,孙悟空你本领再大,去杀妖魔得了,为什么要去杀人呢?及至学了佛法,原来这六个叫做: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他们代表的是佛家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六尘,在修行者来说,是必须先除去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里,那个白骨精为什么要三打呢?是因为“尸魔”有三个,或者叫做“三虫”、“三彭”、“三姑”,其目的就在于“欲人速死”,所以必须三打:“进退天机明六甲,打杀三尸道可期。”因为杀的是唐僧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和三个尸魔,所以唐僧不高兴,才会把他赶走。

既然有两个心,真心和假心,便是真假美猴王。赶走了真心,假心自然而来,所以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真心打不过假心,假心打不过真心,叫做“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观音菩萨分不清,是因为有心,还有慈悲心,自然会有与之相对待的心。当如来佛给四大菩萨、八大金刚及众罗汉讲法时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如来能识得真假,是因为他无心无佛,无人无我,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还有首诗曰:

人有二心生灾祸,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百科知识点-《西游记》的真谛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文学知识是考试经常考察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注重课下积累,从而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

更多上海教育动态上海小学最新资讯上海初中最新资讯上海高中最新资讯上海小升初最新资讯上海中考最新资讯上海高考最新资讯 等最新资讯信息,请关注上海中小学教育网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