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瞄准阅读失分点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12-06 09:40:16
中考语文的学习,需要我们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好的中考语文复习方法。在中考语文中,往往会有很多的同学因为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失分过多而导致语文没有考好。所以在我们大家的中考语文备考中,要学会中考语文瞄准阅读失分点。
文言文阅读丢分点与对策
一、关于古诗词的理解
2009年和2010年均有古诗词的理解题,也就是文言文阅读的7、8小题,第7题填空,第8题为理解选择题。例如2009年中的“王孙”,2010年的“太清”的解释,得分率很低分别为64%、61%.而第8题的选择题的得分率也只有是78%、65%.对策如下:
首先,认真整理中考规定的古诗词中有典故或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如“太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造化”(《望岳》)、“西子”(《饮湖上初晴后雨》)、“班马”(《送友人》)、“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万籁”(《题破山寺后禅院》)、“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其次,做古诗词理解的选择题,可从以下方法入手:第一,从题目认识对象;第二,能翻译诗句;第三,从作者了解背景;第四,首联找特点,尾句悟主旨;第五,作者的心胸及抒发的情感;第六,题干不能走眼。
二、关于课内文言文理解选择题
此题即是试卷文言文阅读的第11题,2009年选文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2010年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理解为选择题。此两题的得分率仅为48%、42%,可以说,课内考题的得分率如此低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应引起考生的足够注意,否则就会“大意失荆州”。
此类题目的测试目标为,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要做到此点,必须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目的,然后逐句翻译句子的含义,最后能概括句意和段意,所以考生要做到对于中考规定的篇目内容都要深入分析,细致理解。
三、关于课外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课外文言文似乎是学生较为发怵的题目,因为文本是从未遭遇过。特别是对文言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试卷上为第14题和第15题。 2010年的第14题,“有人劝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第15题“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 的态度。
做此类题目,重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14题是分析原因的,只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筛选出正确的信息,不需要过多的材料,用原句回答,答案是:《诗本音》第二稿再为鼠啮。第15题虽有难度,但要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分析其心态和态度,进而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思想情感心态的答案是:积极进取(乐观)。如果答题时,再能参阅注释“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学者“治学严谨。”态度的答案就应该如此。
现代文阅读丢分点与对策
一、关于文章的要点或主旨的分析
2010年语文卷中的说明文和记叙文阅读题的测试目标,是“能概括文章要点或主旨”。 2010的《蘑菇转了个弯》要求考生根据答题的“样板”,写出其他1、3、5三个情节。另一篇说明文的试题,要求以卡片的形式分别填写“说明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的不同角度以及内容的要点”。由于平时同学概括能力较差,主旨提炼的选择题也就出了偏差。
2010年的两篇阅读材料均有给文章分析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试题,这在以往试题中不多见,足以说明此类题目还有后续性,2011年的考题中有可能再现。其实,解答此类题目时,如果作叙文的概括,要在记叙文整体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句和段落内涵,从而明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做了什么事。
如果是段落的概括,以《蘑菇转了一个弯》为例,首先要梳理情节,然后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样板,情节2、4、6的概括分别如下:“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改摘山果买得不少钱”,“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如何填入1、3、5的框内的情节概括内容呢?其实就是先把六个情节的层次划分好,然后根据提供的“样板”来概括,此类题是常见题目。那篇《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的答题是以“摘要型”解题思路来考查学生的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此类题型要格外关注,这也是现代阅读概括能力的体现。主旨的归纳从2008年至2010年都有些要求。其出题的方式,一般为选择题,命题者的四个选择肢,分别是①没有把握文章中心,②理解文意的错误,③理解主旨过于宽泛,④理解文章恰当。关键主旨理解恰当,千万别人为拔高。
二、关于句子和段落的表达作用
此类题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如2008年《年轻的国旗》一文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此题考的是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必须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内容,凡属于内容的答案要回答此段的材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答案是“描写国际街坊节的隆重是为了表现升中国国旗的意义”。二是结构,回答第三段与上下文材料的关系,答案是“为下文升国旗的行为作铺垫”。如果只机械套用概念,如“引出下文”、“承上启下”,难以得分。至于句子表达作用,常见的题目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或什么说明方法,表达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关于人物描写的作用
2010年的《蘑菇转了一个弯》的考题是“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题干上的提示简要分析,就得抓住人物的描写。从描写中就知道父亲是一个尊重孩子、讲究方法、善于引导的人。决不能脱离文本的人物具体描写,空穴来风地加上“助人为乐”、“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等套话。所以说每篇文章的人物描写,都有每个人的个性,决不是模子里压出来的人。
中考语文,有很多同学都是因为轻视了阅读类题目的学习,而导致了没有取得理想的中考语文成绩。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掌握适合自己的中考语文复习方法,同时在复习中要重视中考语文瞄准阅读失分点的学习,避免在阅读类题目上的大量失分。
相关推荐
热门资讯

-
★上海小升初民办校通过什么方式报名
2018-11-09 -
上海现代化寄宿制中学【上海市位育中学介绍】
2018-11-08 -
★2019年上海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
2018-11-08 -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选拔笔试答卷参考
2018-11-08 -
★2018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笔试答卷参考
2018-11-08 -
上海中考英语补习班收费是怎样的
2018-11-07 -
2019年上海市中考零志愿录取规则及性质
2018-11-04 -
2019年上海市各区县中考招办联系方式参考
2018-11-04 -
在上海想找一个初二数学家教到哪里找
2018-11-04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